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中关于废除农奴制的一系列文件的总称。1861年2月19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生效,故名。主要内容为:逐步解放大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的农奴;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并领得一块份地;地主不得买卖或交换农奴;份地仍属地主财产,农民只有永久使用权;按规定农民使用份地的多余部分必须割让给地主;农民要赎取份地为私产,须支付高额赎地金;以村社和乡组织管理农民,由各级官员负责处理农民与地主的关系,并建立连环保制度。该法令使一千多万名农奴获得解放,成了法律上的自由人。
2、教皇子午线年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1494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 里格。当时西班牙人觉得自身在这个条约中占了便宜,相信到印度去的航路是在西方。但实际上这条分界线使得葡萄牙人取得了绕道非洲到印度航路上的所有据点。
令1839年土耳其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颁布的改革诏令。又称《花厅御诏》。由雷希德起草,于11月3日在首都的托普卡帕宫玫瑰园正式宣读。宣布保证帝国臣民人身财产安全,保障人的名誉和尊严,废除租税包收制,实行公审制,帝国臣民不分信仰、教派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该敕令成为19世纪奥斯曼帝国改革开始的标志。
阿拉比即艾哈迈德·阿拉比 ,埃及爱国军官。1879年,埃及地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爱国军官成立“祖国党”,以陆军中校阿拉比为领袖。祖国党提出埃及独立、反对“欧洲内阁”等主张,利用人民群众斗争的威力迫使总督伊斯迈尔改组政府,辞退外国官员,通过宪法,加强议会权力。曾两次领导起义,要求实施。企图摆脱英、法对埃及的控制。英国怂恿土耳其废黜伊斯迈尔,任命他的儿子杜菲克为新总督。杜菲克听从英国摆布,组成反动政府,解散议会,逮捕祖国党人。1882年领导埃及军民抵抗英军,失败后被捕。1901年获释。
(2)从工业革命的进程看,小企业的长期和大量存在及大企业的发展迟缓是法国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这与法国历史上形成的特殊工业结构有关系,法国的服饰业、高级化妆品和奢侈品制造业历来十分发达,在工业体系中占有相当比重。这类企业多采用手工劳动,分散经营,因而阻抑了大规模的公司的发展;另外法国的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优势,影响了工业劳动力的供应,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3)与西进运动密切联系、互相促进、同步发展是美国工业革命所独具的特点。60年代后,工业革命的浪潮进一步向西部发展,工业中心逐渐西移。西部一方面为美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丰富的农业、畜牧业产品和矿产资源,另一方面也成为了美国资本主义企业的广阔市场。正是由于西进运动的推动作用,使得美国先于法国、德国迅速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强国。
(1)从工业革命的原始积累的方式看,由于长期的政治分裂,使德国无力开拓海外殖民地,其工业革命的资金大多数来源于于解放农奴时的赎金。在农奴制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向农奴收取高额的土地赎金,地主贵族攫取了大量资本和土地;同时赎免了封建义务的农民,除少数成为富农外,绝大多数走向破产,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德国也成立了投资银行和股份公司,集中社会游资,投入工业领域;德国工业落后及工业利润丰厚,也吸引了英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向德国投资。
(2)与英、法两国不同,德国工业革命中,以铁路建设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处于领头羊,并带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工业革命期间,德国修建了大量的铁路,超过了英、法,并且大力修筑公路、开凿运河、建设港口,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为了尽快摆脱落后局面,促使德国经济的起飞,德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推动工业革命的进行,国家政权积极干预是德国工业革命的又一特点。
(3)较早实现了由轻工业向重工业的转移,这是德国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受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德国的采矿、冶金、煤炭和机器制造业快速地发展。同时,普鲁士为了武力统一全国,实行“铁血政策”,大量订购军事物资,鼓励军火生产,刺激了重工业的发展。由于较早实现了由轻工业向重工业的重心转移,德国迅速建立起雄厚的工业基础,保证了别的行业改造所需要的物资及装备的供应,从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全面发展。
(4)国家政权积极干预是德国工业革命的另一突出特点。为摆脱落后局面,德国各邦政府都充分的发挥了国家政权干预经济的作用,大力推进工业革命:实行高关税政策,保护民族工业;兴办国有企业,资助私营企业;派遣官员出国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招聘外国工程技术人员,组织成立科学研究团体,及时介绍国外新技术和科研新成果等。在国家干预方面,尤以普鲁士最为突出。
(1)俄国技术落后,资本积累不足,所以外国资本和技术在俄国工业革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俄国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俄国的许多大规模的公司一开始便为外国银行家所操纵,重工业基本为外国资本所控制,不少企业是外国资本家直接投资开办的。外资的大量引进虽然加快了俄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但也造成工业利润大批流向国外,这对本国的资本积累是不利的。
(2)俄国工业革命的另一特点是发展极不平衡。在地理上,工业分布不均,绝大多数工业集中在西部地区,在东部和东南边远地区,特别是在“边区殖民地”仍保持着原来的农业社会形态;在时间上,起伏波动较大,高涨与低落交替出现,缺乏持续、稳定的发展;在产业体系上,各行业不够协调,轻工业和消费资料的生产发展迅速,重工业和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缓慢,交通运输业较为落后;在工业内部,一方面兴起了一批采用机器生产的大工厂,另一方面靠手工劳动的旧企业和农村手工业仍大量存在。
(3)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和技术落后是俄国工业革命的又一特点。由于俄国没有建立发达的机器制造业,因而企业设备供应不足,更新缓慢;特别是政府长期实行保护关税,使本国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上享有垄断地位,削弱了革新生产技术的内在动力,因此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俄国居多数,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加之俄国文化教育落后,国民文化水平和工人的劳动素质比较差,所以俄国的工业生产效率远远落后于欧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
拉丁美洲的社会经济按条件和资源应该高度发展。可是,在独立战争胜利后的一百多年里,其经济的发展反而远远落后于同处一个区域的近邻美国。为什么独立后的拉美各国在经济上没有像美国那样来个大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二)殖民时期的“大地产制”延缓了经济的发展1791~1826 年资产阶级性质的拉美独立战争,并没改变旧的社会经济基础,特别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克列奥(即土生白人)地主阶级在独立战争中掌握了领导权,取得胜利后又把持了国家政权,因此,殖民时期的大地产制没有被废除,反而更为发展。克列奥地主们凭借手中的权力,采取垄断水源、丈量土地、廉价收购、强迫迁移、非法没收等卑劣手段,最大限度地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占为已有,使土地高度集中。他们在19 世纪一个世纪中併入的土地,等于以前三个世纪併入大地产的土地总和。
(三)军事上的频繁战争破坏了经济的发展 拉丁美洲各国掌握政权的统治者为了扩充地盘,往往利用殖民时代各种棘手的历史遗留问题,制造借口,挑起事端,发动对另一个国家的入侵。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战争连年不断,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825~1828年,巴西、阿根廷、乌拉圭战争,称第一次乌拉圭战争;1836~1838年,智利、秘鲁、玻利维亚战争;1834~1851年,巴西、阿根廷、乌拉圭战争,称第二次乌拉圭战争;1864~1870年,巴拉圭与阿根廷,巴西与乌拉圭战争,即巴拉圭战争;1879~1883年,智利与秘鲁、玻利维亚战争,称太平洋战争。
(四)帝国主义的侵略打击了经济的发展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是拉丁美洲各族人民凶恶的敌人。拉美各国独立后,欧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特别是英、美、法、德等国的竞相角逐、巧取豪夺,使这个地区成为半殖民地似的附庸,经济发展受到沉重打击。欧美帝国主义国家还通过挑起战争、索取赔款,掠夺拉美人民的大量财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输出,利用当地丰富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修筑铁路、开办工厂、经营采矿,剥削拉美人民,使拉美各国的财富源源不断、大量外流,极大地影响了拉美各国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在拉美地区的发展。
(1)经济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蒸蒸日上,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4)自然科学基础: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 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永恒性、统一性以及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性,从而推翻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为辩证唯物主义学说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牢固的科学基础。
第二,1870年的文官制改革,也有重大影响.一是,它确立了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二是,消除个人恩赐官职的特权,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革除了文官录用中的腐败现象,使旧贵族保守势力丧失了控制政府的机会,这是对英国行政部门的重大革新;三是,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和效率,且任期较长,不随内阁更迭而变换,这就有利于保持政府政策的连续性及政局的稳定.
(一)表现。1870-1913年间,美国的发展速度呈跳跃式进行,工业增长了8.1倍。1894年,美国工业跃居世界首位。1914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超过240亿美元,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主要的重工业产品中,美国的生铁产量由1860年的84万吨增加到1915年的3300万吨。同期,由于新的炼钢法的采用,钢产量也大踏步向前,从原来的1.2万吨上升到1915年的3200万吨。此外,食品制造和加工、纺织、木材及木材制品工业也成为美国工业的重要支柱。对新兴工业的重视,是美国工业迅速腾飞的重要原因。石油工业自始就是美国的天下,1860年美国的石油开采量还只不过50万桶,1910年突增至20 960万桶。1895年刚刚起步的汽车工业发展更为神速,1914年创下了生产56万辆的水平。
(二)原因。美国经济发展后来居上,除了有赖于它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移民国家的优势、有利的社会政治环境之外,美国人的创新精神值得一提。在这方面,工人出生的工程师泰勒,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新的生产组织方式,这个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泰勒制”被普遍运用于工厂企业,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和科学的管理方式。而亨利•福特由于发明了能将汽车零件运送到装配工人所需要的地点的环形传送带,使大量生产成为可能。“福特主义”的问世使大批种类非常之多的产品投放市场,为美国获得了巨大财富。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